1月18日,贝恩公司发布的一份投后管理白皮书显示,各类基金过去的投后价值创造结果不尽如人意。根据贝恩全球研究,80%的被投公司核心业务的营收增长未能实现投前预期配市值股票,70%的被投公司盈利性远不及投前预期,投资人亟须改变价值创造方式。
资深投资者分享了他们在市场中的成功和失败经历,提供了宝贵的教训。他们强调了风险管理、耐心和纪律的重要性。他们还讨论了不同的投资策略,如价值投资、成长型投资和技术分析。
“市场的投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投资高增长高回报的时代已经结束了。”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、大中华区私募股权和兼并收购业务主席周浩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。
贝恩预计,未来市场估值比率增长将进一步承压。在2012-2022年的十年之间,估值倍数增长在价值贡献中的占比达到了55%,远超营收增长(37%)和利润增长(8%)。周浩表示,这种估值倍数剧增的现象很难再出现了。
全球经济复苏的乏力也反映在IPO交易量的显著下滑。2023年是美股IPO寒冬,募资额维持低位。全年总共不到250家企业上市,募资总额约268亿美元。
IPO数量的减少意味着投资人退出路径更加困难。私募基金管理的退出困境也受到正在召开的达沃斯冬季论坛的关注。据参会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,二级市场流动性缺乏是大家普遍担忧的问题,这种“寒气”也会传递到一级市场上。他表示,美国近千家独角兽企业中,流动性集中在头部20-25家明星企业中,例如Space X、Neuralink和字节跳动等,其余97%的独角兽企业很难“买卖”。
IPO交易困难让一些企业寻求被收购的途径。周浩认为,目前市场估值正在回归理性,尽管资产价格整体仍然偏高,但已经为投资并购开启了通道。“一些资产的价值是比较有吸引力的,从去年开始我们并购尽调的量就明显增多了。”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。他透露,这些并购交易涉及的赛道各种各样,从消费类到高端制造业都有,几乎一半to B,一半to C。
周浩表示,目前的经济环境对于风投的挑战要远大于对私募股权基金的挑战。“私募基金还有很多’干火药’,面对迥异的战略机遇,私募股权基金可以通过更好的投后管理,基于不同被投企业的价值创造举措的潜力高低与可行性,围绕战略导向、增长导向、成本导向三方面来制定优先级。”他说道。
与风投机构相比,私募基金投资的项目更偏后期,投资风险相对可控,资本回报相对确定。
根据瑞银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,该机构看好2024年并购市场的整体表现。而从2023年中国并购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变化来看,私募基金在投资方面开始更多地倾向进行所谓的“控股权收购”,而非进行少数成长型、少数股权的投资;此外鉴于IPO低迷,通过并购方式的“退出”越来越常见。
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021-22002972或021-22002335;banquan@yicai.com。 文章作者钱童心
相关阅读从上市热潮到上市难,半导体IPO“寒冬”已至。
02-27 20:31 IPO周报与关联方的业务相似。
IPO周报 02-25 19:12“防范打击财务造假、欺诈发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目前没有IPO倒查10年的安排,媒体出现这方面说法,体现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质量的关心关注。”证监会首席风险官、发行司司长严伯进称。
第一真相 02-23 17:08 IPO观察进入行业下行周期。
02-23 16:17上市银行和拟上市银行之间“冰火两重天”配市值股票。
02-20 18:50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股牛网观点